第九十五章 烙画(2)-《大时代的梦》


    第(2/3)页

    小宋,就是众多人中的一位。宋玉良手把手的教了15天后,拍拍他的肩膀说:“你出徒了”。

    15天,就把手艺学成了?小宋有一点怀疑,师傅的话大于天,小宋带着一丝怀疑和师傅说“可以了”的手艺回到老家,居然真的“很可以”,学艺前月薪1200的他,接到了人生第一个大订单:十万元的烙画葫芦,这几乎等于他十年的工资。

    如今已是威海某葫芦雕刻厂的负责人的小宋,借着第一桶金的春风,葫芦雕刻事业越做越大,人生之路也越走越宽。这些年来他始终和师傅宋玉良保持着密切联系,旅游销售旺季一过,他就马上跑到蓬莱向师傅宋玉良取经,关于产品的市场研发,关于葫芦文化的传承,关于下一步的事业拓展,宋玉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同行之间是亲家不是冤家,产、供、销的纵向联系是单兵作战,但同行之间的互补共生则是横向联系,葫芦烙画要继续繁荣,横纵都要结合”,这是宋玉良在葫芦江湖中闯荡多年的心得。

    如今,由宋玉良手把手教授的葫芦烙画师已有200多人,他们有的开办起规模不小的葫芦作坊,有的成为小有名气的雕刻师,有的像小宋一样成为业内的佼佼者,活跃在省级、国家级的艺术、商业舞台。

    他们都在宋玉良的影响下,从这项非遗项目中尝到了致富的甜头,也走上了葫芦烙画的传承之路,父传子、夫妻共同创业,一个人带动一个家,一个家带动一个村、一个镇,葫芦烙画就这样在师徒传承,共同致富的路上越走越繁荣。

    依托蓬莱旅游的地缘优势,宋玉良的葫芦烙画产品,已经成为蓬莱特色礼品、到蓬莱不可不买的十种商品之一,八仙葫芦工艺品公司每天都会接到大量订单,葫芦雕刻工艺的精湛固然功不可没,“艺术与市场接轨”的经营理念更是八仙葫芦漂洋过海的利器。

    在葫芦烙画的市场定位上,宋玉良是这样说的:“艺术要有,我也喜欢搞艺术,但是艺术必须要与市场接轨。叫好不叫座,没有市场,做这个行业的人赚不到钱,那葫芦烙画只能成为小众的艺术品;做出来的东西,卖的出去,市场火起来,从事这一行的人能养活自己、而且还过的不错,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从事这个行业、愿意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来。”

    如今的蓬莱,葫芦烙画已经形成生命力旺盛的产业链,链条上的葫芦种植户、葫芦基础加工、葫芦雕刻、葫芦销售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带动、影响着一批人进入非遗传承的队伍中来。

    葫芦烙画工艺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寻常百姓谋取幸福生活的“艺术”手段,葫芦烙画工艺品也因为市场化的运作,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家家户户家庭软装的一部分。

    在琳琅满目、古韵芬芳的葫芦展台上,我看到了一张生机勃勃的照片,照片上是一群神情专注的八九岁的孩子。他们一只手握着葫芦,一只手拿着烙画笔,在葫芦上作画。在他们的身后站着的,是同样专注的宋玉良,他的眼中,闪烁着希望的火花。这是烟台地区小学生非遗研学的一幕。

    从2005年起,各类民俗文化、手工制作、非遗项目体验的现场以及中小学校园的实践课上,经常能看到宋玉良忙碌的身影。他自带电源线、插排、电烙铁、刀笔颜料及原品葫芦,手把手教孩子制作出人生的第一个艺术葫芦,看着那些稚气未脱、天真专注的笑脸,宋玉良感觉到:“葫芦烙画,就像他疼爱的孩子一样,一天天一天天茁壮成长”。

    葫芦烙画成为烟台地区最受中小学生喜欢的研学活动之一,这一项曾经几乎没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身上得到无限地延续。

    1998年,刚刚接触葫芦烙画的宋玉良,骑摩托车载着母亲下乡收葫芦。乡间路窄,只容一人一车通过,一如创业之初的葫芦烙画之路。返程时,母亲硬生生摔在了地上,两大网兜葫芦散落了一地。她爬起来就收拾葫芦,却没留意到,自己的腿鲜血直流。

    母亲不顾自己安危收拾起来的只是普通的葫芦,但正是这一个一个普普通通的小葫芦,被宋玉良赋予了鲜活的生命,点亮了葫芦烙画的市场之路,也点亮了他自己的人生之路。

    采访结束,夕阳已经拉开夜的帷幕,深巷里的磨盘街是无限绵长的历史,一步步的足音回响,像古老的文化从时光的隧道传来欢快的回声。

    传承,让曲径通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峰回路转,从此踏上蓬勃发展的康庄大道,一路高歌远航。

    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中国传统艺术珍品,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

    烙画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6月7日,采访烙画大师李峰,他几十年的执着追求里是满满的烙画情结。

    李峰,1964年出生在常德汉寿县一个小村庄。他说:“大约5岁的时候,家里正在打家具,伯父用烧红的火钳在打家具的木板上写字,教我认字,写上去的字擦不掉。”这是留在李峰记忆里的一幕。

    从小喜欢画画、写毛笔字的李峰,学校办墙报、刻钢板总少不了他。在他读高中的时候,南京美院的伍纪云老师因划为右派,被发配到汉寿一中教美术。

    李峰说:“我一直用毛笔写作业。伍老师看到我的毛笔功力,到家里对我父母说我是个天才、天生的画家,要我跟他学画画。就这样,我成了他的学生,每个周末跟他学画国画,也成为他最为得意的学生。也是读高中的时候,被书法家高晓岚老师收为关门弟子,学习书法。”

    说起烙画,李峰在1979年刚上高中的时候就买了一把大烙铁,偶尔尝试过烙画。上大学时,一次在长沙书店看到一本烙画方面的书,他爱不释手,对烙画饶有兴趣。大学体育专业毕业后,李峰当上了一名人民教师,先是在西湖农场子弟学校教体育,后又到汉寿二中教体育和美术。

    他说:“刚分配到西湖农场子弟学校,伍老师又来找我,在我这里一住就是半个月,不离不弃地教我画画。因为文章、字写得好,又借调到县委办工作一年,后又到企业工作一年,最后给了个东岳庙乡科技副乡长的职位,我报个到就辞职了。”

    这是1987年,二十几岁的李峰,铁饭碗不要了,沉迷于烙画,父母与他断交。他把仅有的一两千块钱的积蓄全部买了工具和材料,一心一意烙画。

    他说:“当时是长把的、木柄烙铁,烙得大汗淋漓,也没有烙出满意的作品,大约3个月的时间,失去信心,心里嘀咕着‘这么长的把,笨拙至极,怎么能绘出画来?!’休息5个月,又去学做生意。做生意期间,一次到湘潭的一家五金店发现了胶柄的烙铁,小巧灵活,买了2把,又借了几千块钱买材料,再次拿起‘火笔’,这一次有了绘画的感觉。父亲喜欢书法,字也写得好。我的第一幅烙画作品工笔画《松鹤图》,父亲也觉得不错,于是他想到了祖先的《烙画诀》。

    1989年,伯父到家看到我的烙画《松鹤图》,父亲对伯父说,我们祖先有个烙画口诀,你是老大,找找,看还在不在。伯父在一个小抽屉里找了《烙画诀》,像草纸(马粪纸)一样的黄色纸张,已经破损,我细心整理现已存入电脑。我查过,我们家前大约9至11代,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木匠,在家具上烙花花草草名气也很大。”

    李峰的故事告诉我,他的烙画始于家传。

    李峰整理的《李氏烙花要诀》:“烙花艺已千年,手艺精天下传,学习之从其法,法之本材为先,白檀香为首选,烙铁头要齐全,铲舌标球面锥,烙有序近后远,深浅色多变化,快与慢是关键,变粗细掌控难,压和转当勤练,变方向一瞬间,静气行意在先,后风干低温压,沸桐油浇其面。”李峰边实践边积累,其作品也逐渐成熟。1995年,有人买走了2幅烙画,1幅卖了500元,李峰特别高兴,也看到了希望。

    1996年,李峰到了深圳,在商人邓铁成的支持下,烙画技艺更加娴熟,其作品也受到市场追捧,他说,最贵一幅卖到3000元。深圳、香港、东莞三地,5年时间,赚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同时也感到身体不适,于是,他回到常德,带着近百万元的积蓄,在汉寿修房子,建画室,培养学生,门下六七十人跟他学习烙画技艺。李峰的烙画也备受关注。

    2006年开始,汉寿县委宣传部特别支持李峰的烙画文化,先后带着他参加多种艺术博览会:到长沙,参加湖南省首届工艺美术博览会,首次获得金奖,李峰特别惊喜;到南昌,参加中国第四十三届工艺美术博览会,获得金奖;到大连,参加中国工艺美术暨家具博览会,《毛泽东画像》《清明上河图》双双获得金奖,李峰成为博览会上的明星;到深圳,参加文博会,获得金奖……

    李峰回忆起一幕一幕很是自豪:“大连是一座拥有3000多名烙画工作者的城市,当时,我的烙画是1号、2号展位,在展厅的入口位置,人一进来在我展位就不走了,广播里不时喊话,请大家进来;湖南省首届家具博览会,所有的领导都在我的展位;每次参展,当地媒体对我、对我的烙画作品均有报道。

    2015年,原文化部、省文化厅组织的第六届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在台湾台北市举行,我的烙画珍品亮相宝岛台湾,受到台湾同胞的追捧,台湾中国艺术协会原理事长、中华国际经贸文化协会理事长尚洁梅称,这些创意烙画情怀自然、奇妙大雅,让人亲近,是本届文博会的绝对亮点。会期5天他在烙画展位呆了3天。”

    30多年来,李峰专注于对烙画艺术的传承、研究与发展,以致于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湖南常德烙画派系,其烙画艺术的表现力,在人物肖像和猫科动物方面的技法,实现了飞跃式突破,为烙画艺术发展奠定了核心技法基础,烙出的老虎等猫科动物毛发自然逼真、风吹欲动、栩栩如生;烙绘的人物画素朴典雅、神形兼备、质感逼真、呼之欲出,得到了艺术界高度评价和社会的普遍认可。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宋定国老师观其《卧山虎》烙画后称道:“艺韵天成,中华一绝”;加拿大华裔美学博士、着名收藏家黄杰先生对其作品赞道:“鬼斧神工,大雅之物也”。

    毋庸置疑,李峰的烙画成于执着。

    30多年,李峰创新了一系列世界领先的烙画技法,在绘画领域强势脱颖而出,开宗立派,独树一帜。其作品自然古朴、素丽典雅,既具中国水墨画之气韵,又具不同于西方油画的独特写实表现力,还给人以浅浮雕的视觉冲击,得到了专家们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完成的《伟人毛泽东》《多难兴邦》《王者之风》等100多幅烙画珍品,有80幅作品被一些单位和个人收藏,他的作品和成就也相继被《人民美术》《中国工艺美术》等多家权威媒体报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审美观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烙画从业人员呈倍增趋势,从20世纪60年代的几百从业者,发展到今天的几万人。自20世纪80年代后,烙画队伍人员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一些喜欢绘画的木工及业余美术爱好者,一些美术院校学生和教师也纷纷投身到烙画领域,其中部分天赋好、绘画水平高的酷爱烙画的人士将其作为一生的事业,如醉如痴地进行着烙画艺术的研究与创作,已成为当今烙画艺术发展的领军人物。目前烙画艺术因其独有的表现力,不断被人们所认知和追捧,在收藏界出现了一批收藏烙画珍品的收藏家。

    李峰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烙画遇上了大众旅游、文化旅游、互联网+的好时代,他说,他没有理由不跟上时代的步伐,让烙画艺术融入大众旅游时代,走进百姓生活,同时得以传播、传承、兴旺发达。

    2017年,李峰来到常德。在李峰看来,常德是一座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城市,烙画在常德大有可为。于是,经人引荐,烙画落户武陵区互联网产业园,做文化产业;入驻常德河街,在古玩城有了烙画展厅。2018年,常德河街旅游商品街开街,又有了烙画的门店。

    目前,李峰正在谋划烙画作为旅游商品怎么经营:开发适合大众需求的旅游商品装饰画;也正筹划在常德市征地60至90亩,建中国烙画第一村,作为烙画的研究中心、博物馆、培训中心、创作中心、销售中心,对接常德旅游,打造常德烙画旅游景点,创年产值5亿元的规模(生产基地),借助东盟“一带一路”,让烙画走向世界。李峰说,研发团队、营销团队、创作团队已经具备,也已有投资商对接,正在谋划可研报告,也正在进行点对点的市场调研,争做常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先行者,力求做成一个常德文化旅游品牌,竖起一面旗帜,为常德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打造常德旅游文化名城做贡献。

    女儿李梓萱毕业于湖南工艺美术学院,作为烙画的传承人,现正在湖南林科大攻读计算机专业的硕士学位,试图运用计算机技术,研究、发展烙画,走出一条互联网+烙画的发展之路。

    人们用火烧热铁条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这便是起初的烙画。烙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珍品,它根植于民间,凝结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颜士昌今年47岁,是颜家烙画第四代传人。聊起颜家的烙画传承,颜士昌侃侃而谈:他的曾祖父带着祖父在河南做生意时,曾祖父跟当时的一个烙画艺人学烙画,后传于祖父颜承祥,而祖父后来又认识了烙画艺人李番之,从他那里学到很多烙画技法。他的父亲颜景兰受到家庭的影响也学会了烙画手艺。

    在宿城区双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颜士昌烙画工作室,但见室内的烙画作品琳琅满目、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人物、神气十足的骏马、活灵活现的小鸟……这些烙画都出自中国烙画艺术研究会会员、宿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颜士昌之手。

    颜士昌深情地回忆说,他的父亲颜景兰是村里的干部,工作之余以创作烙画、漫画为主。在其父影响下,颜士昌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9年的夏天,颜士昌的父亲拿一根铁条放在炉火上烧,过一会儿等铁条烧红后,就用它在木板上烙,一会儿功夫,牡丹花上的小蜜蜂呈现在颜士昌面前。这是他的父亲烙画给他的最初印象。此后,他在父亲的指点下以木板为纸,以铁条为笔,模仿父亲在木板上烙画,烙出了一幅幅逼真的小动物。一些邻居看到他烙的小鸟等动物都啧啧称赞。也许正是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浸染,让他与烙画结缘。

    1990年,颜士昌考上了石家庄人文艺术学院,圆了他学习绘画艺术的梦想。经过三年的系统学习,为他以后的艺术创作夯实了基础。1993年大学毕业后,颜士昌到南关教学仪器厂从事图案设计工作。一有空闲时间他就如饥似渴地钻研烙画。经过几年学习,他的烙书烙画技艺突飞猛进。他不满足于给别人打工,就和曾任双庄中学教导主任、双庄二中校长的李新泽商量:“咱俩合伙搞创作。”两人一拍即合。颜士昌辞去工作,和李新泽一起创办了宿豫烙书艺术社。起初只是兴趣爱好相同,两人走到了一起,时间长了,他俩创作激情四溢,烙笔飞舞,创作了许多烙画作品。于是,他俩在市区举办了一次烙画作品展览,并邀请当地书画名家前来指导。

    经过市场调研,颜士昌认为中、小学对烙书有需求,于是,他创作了许多有关教育内容的名人名句烙书作品,向中小学校进行推销,这是他走向市场捞的第一桶金。名不见经传的颜士昌,如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2016年,他将宿豫烙书艺术社更名为宿迁市楚云轩烙画艺术有限公司。

    2005年9月,北京举办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颜士昌和李新泽带着他们的烙画作品兴高采烈地参加了博览会。空闲时间,颜士昌就四处观摩,比较别人烙画作品的水平与自己差不多。但是开展的第二天早上,他又到其他的展位观摩,发现新增了一个展位,让他眼前一亮的是,河北郝友友的写实派烙画作品风格与众不同,自成一派,令他羡慕不已。

    博览会上,颜士昌被郝友友的烙画作品迷住。只要有空,他就跑到郝友友的摊位旁,与郝友友切磋技艺,虚心向他请教烙画技巧。郝友友被这位年轻人的诚心打动,耐心细致、毫无保留地把他的技艺传授给颜士昌。

    博览会结束后,颜士昌回到宿迁按照郝友友传授的方法,反复揣摩,慢慢摸索、试验。实践了一个月后,颜士昌又带着诸多问题专门前往河北,再次拜访了郝友友,向他取经。他回来后按郝友友教的技法慢慢揣摩、领悟、消化、吸收。后来,这位德艺双馨的郝友友成为中国烙画研究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

    在颜士昌的工作室,常见到他全神贯注地手持电烙铁在一块木板上进行创作,用力一点点地移动着手中的烙铁,这样普普通通的木板在他的手里便成了一件做工精美的工艺品。他说,烙画就像厨师炒菜要掌握火候一样,一定要准确把握好烙铁的火候。通过烙铁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铬出具有丰富层次、惟妙惟肖的人物肖像。由于他对烙铁与明火的巧妙结合加上他娴熟的驾驭能力,无论是山水风光、花鸟动物的泼墨抹染,还是人体与静物的质感肌理,都跃然木板之上,别具韵味。其作品里出神入化地表现人、牛、羊、马、驴等形象。他创作的题材涉猎广泛,农家院里的石磨、老屋,城市里的亭台楼阁等都是他所描绘的对象。他的一些作品,让人看起来是多么的不经意,但是在这背后往往都是他几十年所学的知识慢慢沉淀下来的。

    颜士昌从事烙书、烙画的研究、创作,成果丰硕,名声大震。但他仍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孜孜不倦地耕耘他所爱好的烙画艺术天地。他的烙画作品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其作品先后入选《中国艺术人才精品大典》《跨世纪书画家精品集萃》等。多年来,他创作了数百幅具有地方特色的烙画作品,被一些部门作为特色礼品赠送给英、美、德等16个国家及地区的友好人士,中央电视台、省、市电视台也曾报道过他的事迹。去年,着名电影演员陈凯歌、陈红来到宿迁,他专门为陈红绘制了肖像,受到高度赞誉。2017年,他荣获“宿迁市五一劳动奖章”“十大宿迁工匠”“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称号。

    对于未来的烙画创作,颜士昌充满信心。现在人们对烙画的接触和了解比较少,因此,他经常举办烙画讲座,不但介绍理论知识,而且会指导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烙画。他高兴地说:“我现在到宿迁市未成年人教育基地、市实验小学黄河分校和宿迁泽达职业技术学院给学生们开设了烙画体验课,对学生们进行烙画教学,带领他们动手创作,对烙画进行普及与传承。这些活动一直坚持到现在,已经七年了。在社会上,我带出纪前才、董元斌、沈芳等10个徒弟。”他认识到技艺传承的重要性,正准备把有关烙画口口相传的传授方式,变成有据可依的教学用书,并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烙画技法技巧资料进行整理,结集出版,把烙画这种艺术推广传承下去。

    谈及对烙画传承人的培养,颜士昌笑容满面地说,他的女儿颜颖2017年大学毕业后在广州一家企业工作,半年后,她毅然辞去工作回到宿迁发展。在近一年时间里,她设计制作了多种烙画工艺品投放市场,多次参与非遗展演,并随其对小学生进行烙画烙书的普及教育与推广。现在有其女儿传承他的技艺,也让他感到些许欣慰。

    烙画,宿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烙画又称烫画、烙花、烫花、火笔画,它以高温的铁条在竹木、宣纸、棉布、丝绢等材料上熨出烙痕作画,形成独特的艺术作品。据史料记载,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清代时,烙画达到顶峰。

    当下,人们大多用电烙铁创作烙画。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使其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烙画的材质可以是木材、板材、竹子、棉布、丝绢、宣纸等。浓淡、轻重、虚实、缓急……都要通过烙笔来实现,这不仅需要手艺人对温度、速度和力度有着严格的把控,还需要烙画人有着过硬的绘画功底和强烈的艺术灵感。

    烙画,以深褐色或浅褐色为主色调,表现出强烈的水墨韵味,既保持了汉族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清晰秀丽,古朴典雅,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

    烙画,也称火绘,在人类所有画种里,历史最悠久,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那时的先民在篝火旁,yrography---烙画,意思是“写作与火”,来自希腊的PUR(火)和GraphOS(写作)。包括古埃及和一些非洲部落,烙画非常直接的满足了人类装饰的天性。那时的人们不仅会用加热的金属进行烙画,所用材质也多样,除了木板,还有莎草纸,麻布,在皮革上,几乎无所不烙。甚至会用到放大镜聚集阳光来烙画。浅色木材如梧桐,椴木,硬木的山毛榉和桦树是最常用的,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烙画在西方达到了很高的标准。

    中国在汉朝时,烙画被称为“火针刺绣”。欧洲在维多利亚时代,烙画机的发明,使这种工艺引发广泛的关注,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烙画”这个词出现了。]在第十九世纪末,AlfredSmart发现,水性涂料可应用在烙画上,提高了烙画工艺的表现力,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电热丝烙画机的完善让烙画工艺空前发展,各种烙画物品受到欢迎。在那个时代。烙画还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在欧洲,许多地区包括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弗兰德斯,以及阿根廷,美国南部,形成现代烙画艺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