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下却轮到中年人皱起眉头,疑惑道:“老丈,据我所知,重修汉陵的事早已定好,朝廷亦从户部调拨了不少钱财,惠陵虽为汉光文皇帝之陵,却让万姓受泽,而眼下儒风更胜前朝,怎让百姓出钱植松柏?” 他诧愕地看着老丈,本朝可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诸多士大夫所研学的学问,就有许多出于《汉记》,再者科考实行千年,校考的科目却没更改多少,依旧为礼、律、书、算、史、农、医、策,至于骑射、刀剑、兵法则为武人所考。 此时此刻,对于汉家的追崇,应该远胜前朝才对,怎连修缮惠陵也执行不到位? 怕是有胆大包天的官员从中作梗罢…… 中年人不由攥紧手掌,忖度想道。 老丈倒不知晓对方所想,以为中年人是想说惠陵的事,也应该交给朝廷来管,轮不到百姓自己来修。 毕竟天底下民是民,官是官。 老丈脸色微微一变,挺起腰冷哼声道:“别人或许没资格为中祖修陵,可我们村舍的祖辈可是与中祖指天为信,约定汉羌永为戚戚之亲,有汉家文书为证。” “汉时便迁移至惠陵,可是比那些士族豪族守陵更久,如何不能修陵?” 他们羌族部落得中祖光文皇帝赐刘姓,代代在此繁衍生息,每逢乱世便以数十里骊山为城,身后的秦岭为依托,只要有叛军敢打惠陵的主意,便藏匿山林,日夜偷袭扰乱。 那时候,后世之国还不知在哪…… 中年人略微吃惊,没想找来的向导,竟然是羌族之后,自汉家汉化胡人,便有无数胡人取汉姓名,短短百年胡儿就以汉人为荣,如今南边的诸多山里蛮夷,还是前朝时从外边迁徙来的。 不过他转念一想,便抚掌大笑道:“原来如此,幸好有老丈祖辈守惠陵多年,不然必有利欲熏心之徒,行苟且偷盗之事,请受我一拜!” 说罢,拱手作揖行礼。 “官人此言差矣,我等祖上受汉家恩惠,为中祖守陵理所应当。” “况且不过微末功劳罢了,多亏了我中祖光文皇帝有先见之明,无置珍宝于陵中,才千百年来免除了祸事,得以保存至今矣。” 老丈赶紧摆了摆手,笑说道。 史料早有记载,惠陵内只有陶俑与《汉记》全卷,而《汉记》并没有失传多少,仍有三分盖其二流传于世间。 世人皆爱颜面,也不会为了些卷册,便去打主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