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8 就看个热闹,这都能被爆金币?(求全订)-《1978:开局被返城女知青骗婚》


    第(1/3)页

    会客室的门轻轻合上,隔绝了后台的嘈杂。

    室内灯光柔和,茶几上两杯清茶冒着袅袅热气。

    江赣省的那位主政领导没有过多寒暄,与程学民相对而坐,笑容温和但目光锐利。

    会谈持续了近一个小时,气氛融洽。

    临别时,领导握着程学民的手,语气诚恳:“学民同志,思路很开阔!欢迎常来江赣,我们有很多资源可以合作开发!”

    程学民也谦逊的客气回了两句。

    第二天,领导心满意足地返回南昌。

    而庐山的文艺盛会,并未随着颁奖典礼的结束而散去。

    接下来的几天,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创作交流会接连不断。

    来自全国各地的电影人抓住这难得的机会,畅所欲言,碰撞思想。

    程学民作为焦点人物,自然免不了被各方围堵请教,但他也借此机会与不少优秀导演,编剧建立了联系,为东厂未来的项目悄悄埋下了种子。

    期间,还组织了一次集体游览庐山名胜,云雾缭绕的如琴湖,险峻的含鄱口,飞流直下的三迭泉,都留下了文艺工作者们的欢声笑语和创作灵感。

    更有一批好奇的年轻演员和编剧,自发组织起来,央求程学民带路,专门跑了一趟隔壁瑞昌县的陈家沟。

    当他们看到那个朴实无华,甚至有些简陋的小村庄,竟然孕育出哄动世界的《太极》时,个个惊叹不已,围着程学民问个不停,对艺术源于生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在庐山盘桓了一个多星期,各地的代表团才开始陆续撤离。

    程学民一行人,也在老厂长汪杨的带领下,满载着荣誉和疲惫,踏上了返回燕京的列车。

    回到燕影厂,厂区里洋溢着一种与有荣焉的喜庆气氛。

    大红横幅挂了起来:“热烈祝贺我厂《牧马人》《太极》荣获百花奖多项大奖!”

    老厂长汪杨更是红光满面,走路都带风。

    这次百花奖,燕影厂可谓大获全胜,不仅最佳故事片占了两位《牧马人》、《太极》,最佳导演谢进、最佳女演员朱淋,最佳编剧程学民也花落自家,风头彻底压过了上海厂,长春厂等老牌劲旅,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庆功宴后,厂领导班子开会研究嘉奖方案。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气氛却有些微妙。

    “这次咱们厂露了大脸,立功的同志一定要重奖!”老厂长汪杨敲着桌子,定了调子,说道,“尤其是朱淋同志,最佳女演员!这是硬荣誉!

    我提议,给朱淋同志工资往上调两级,以示鼓励!”

    现在确实要重赏朱淋,因为他们燕影厂连获五个大奖,其中最佳故事不说,是集体奖项!

    另外的最佳导演谢进,严格来讲他这份荣誉,其实得算在人家上海制片厂头上。

    毕竟当时他们燕影厂只是借的谢进,那是谢进的编制还在人家上海制片厂。

    接下来的程学民就更不必说!

    他都直接单开一桌,独立门户出去搞东厂了,所以也就口头上客气的表示祝贺。

    但要实质的奖励,老厂长想给,但整个燕影厂也不会答应。

    所以只有在朱淋头上,重赏了!

    工资直接涨两级,应该也不过分吧?!

    可他话音未落,分管人事和后勤的副厂长老沈就皱起了眉头,嘬了口烟,慢悠悠地开口,说道:

    “老厂长,奖励是应该的。不过……这涨工资,可不是小事啊,敏感得很。”

    他顿了顿,环视一圈,说道:“朱淋同志确实是立了功,但她毕竟是年轻同志,资历浅。

    年前刚因为表现好,给她破格分配了单身宿舍,这已经是特殊照顾了。

    现在又单独给她大幅度涨工资,我怕会引起厂里其他同志,尤其是很多老同志的不满啊。咱们得考虑平衡。”

    另一位副书记也附和道:“老沈说得有道理。奖励可以多种形式嘛,比如发点奖金,或者给个厂级先进工作者称号。

    单独涨工资,目标太大,容易引发矛盾。

    要不……咱们再研究研究?或者,要涨的话,是不是可以考虑把刘小庆、李秀明她们几个厂里的骨干,也适当提一提?

    这样显得不是单独突出某一个人,也好平衡。”

    老厂长汪杨听着,脸上的兴奋劲淡了些,他吸了口烟,沉吟起来。

    他知道老沈他们说的不是没道理,厂里人际关系复杂,平均主义思想根深蒂固。

    大锅饭吃了这么多年,谁冒尖太快,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嗯……你们考虑得周到。”老厂长汪杨最终点了点头,说道,“那这样,嘉奖方案暂时搁置,我们再慎重研究一下。

    老沈,你牵头,人事科拿个稳妥的方案出来,既要体现奖励,又要兼顾平衡。”

    “好的,老厂长。”老沈应承下来。

    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厂领导班子开会讨论给朱淋涨工资的消息,不知怎的,就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在厂里传开了。

    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

    先是各车间,科室的一些老职工坐不住了。

    他们大多是建国之初四五十年代,就进厂的老资格,很多人在技术岗位或行政岗位干了一辈子,工资级别多年未动。

    听到风声后,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议论纷纷,情绪激动。

    “凭什么呀?啊?我们为厂里卖命一辈子,汗没少流,苦没少吃,现在还是拿这点死工资!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