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武植知道郭知章是个刚正不阿且一心为国为民、能力卓越的好官,故此有意提拔他,意欲招他回京城,给予重用。但章淳就不干了,这个郭知章是他力主排斥出朝堂并贬出京城的,如今武植却要提拔重用他并还想把他调回京城来,这不是存心想恶心自己、让自己难堪吗? 对于此事,章淳与很多新党官员都极力反对,自然就与武植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双方分歧很大,吵得沸沸扬扬。 到最后,四个辅政大臣中的安焘和许将都倒向武植,两人原本就对章淳这个首相平日里打击报复的做法颇有微词,自然赞同和支持武植唯贤是举的做法。加上张商英和黄履、燕胜等朝廷重臣也都支持武植,章淳一下子就显得势单力孤了。皇太后自然也听从武植的提议,看到众多大臣都站在武植一边,就下旨把郭知章召回了京城,官复原职并加为宝文阁直学士,章淳反对无效! 八月初,郭知章回京复职,这让朝中文武百官们第一次惊奇地看到,章淳这个首相的权威在武植面前竟然形同虚设,毫无招架之力,武植,这个年纪轻轻的次相,其权势已经完全盖过了章淳的势头,能一言而决,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而且皇太后对武植更是言听计从,这让众人更加为之凛然! 在与武植数次的争斗中,章淳竟然都没能占据上风,屡屡败下阵来,这让章淳很是心惊,也感到很是沮丧。他难以想象,自己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相,却斗不过一个后来居上的年轻后生,情何以堪啊!章淳再次感受到了无能为力的虚弱感,第一次有此感觉的就是在拥立新君时被向太后压制后的那个瞬间。 这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章淳彷徨而失落,心中第一次萌生了要激流勇退的念头。可他确实是不甘心哪,激流勇退的念头只是一闪而过后就被他抛到了脑后,首相的尊严让他还想继续抗争着。 武植的凭仗无非就是军队和摊丁入亩,经过苦思冥想,章淳自以为抓到了武植的软肋,以武植权势太盛危及朝廷为由上疏皇太后,提请皇太后刘清箐罢免掉武植殿前司指挥使的官职并想把武植调离华夏军不给他掌军的机会;同时还上疏提议废除摊丁入亩的政策,想来个釜底抽薪。 可章淳哪知,如今的皇太后已经是武植的女人,她已经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押在了武植的身上,她和小皇帝赵茂都还要仰仗武植来保护她们周全,又怎么会罢免武植呢?而且摊丁入亩给皇家带来了数以亿贯计的财富,她又怎么会自断财路废除摊丁入亩呢? 自然而然的,皇太后刘清箐并没有理会章淳的提议,把他的奏章都束之高阁了! 上疏后,久久都没有收到皇太后的回复,也没有看到皇太后有丝毫付诸行动的动向,章淳知道自己又再次失败了。他总算看出来了,得到他帮助并由他和郝随共同扶持坐上皇后宝座的刘清箐,如今贵为皇太后并垂帘听政后,已经不是昔日的吴下阿蒙了,自己这个首相的话在她心里已经没有分量了。对此,章淳不由得心灰意冷起来,再次萌生了退意。 元符四年,八月底,章淳第一次向皇太后提交了辞呈。在征求武植的意见后,刘清箐驳回了章淳的辞职,安抚他继续当好首相。同时在武植的提议下,提拔他的大儿子章择为通侍大夫,正五品官;提拔他的二儿子章持为朝请郎,正七品官。章淳感激不尽,就暂时收回了辞呈。 武植并不是很想跟章淳争斗,在一些无关自身利益的事情上,武植一般都是尽量让着他,但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重大事情与基本的方针政策上,武植是不会妥协的,他都要据理力争,确保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