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烙画(1)-《大时代的梦》


    第(2/3)页

    色彩的使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色彩的和谐、色彩的对比、色彩有冷暖、明暗之分,有动静、收放之别。一般地说,冷色比较静和收敛,暖色反之。、主色与副色的关系。、葫芦烙画的色彩由两大要素组成:一是颜色,二是墨色。古人云:“墨分五色。”如李方膺的《鲇鱼图》,全图以墨色为本,浓淡虚实,趣味横生,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背景在处理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选取素材要符合主题思想的需要。背景是主题内容的补充部分,必须是有助于创造具有典型意义、典型环境、最能说明和延伸画面主题思想的内容。背景素材在使用量上要精练、纯化,并非多多益善,不要把与主题有关的素材都搬到画面中。

    布局要合理。背景一般是布置在画面主体的后面。背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象背景,一类是无象背景。所谓有象背景,是指主体以外的画面空间都由具体的物象组成。无象背景与有象背景正好相反,主体形象之外的画面空间没有具体的形象,或用颜色平涂,或全白全黑,或用笔触及其他抽象效果作为衬托。

    对于没有一定功底的葫芦烙画爱好者来说,拓稿是他们进行葫芦烙画底稿最好的办法,可把选好的图案打印在纸上,用胶水把复写纸粘在图案后面,用胶带把制好的拓稿粘在需要烙画的葫芦上,用笔把图案描一遍,选好的图案就会很轻松的复制到葫芦上了。把稿子拓到葫芦上,最好用陈旧的复写纸。

    首先,它既继承了中国画,又发展了中国画。

    无论是烙画艺术还是中国画,从本质上来讲,它们都是绘画。关于绘画的定义,应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是艺术家的艺术修养,包括对美的感受认识和表达的能力。二是工具、材料的选择运用情况。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一种绘画形式,从当代烙画艺术的体裁风格特点上看,可以说它是中国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无论是中国画还是烙画艺术,它都需要艺术家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对美的感受和认知的能力。比如北宋中期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郭熙,在他的《林泉高致集》中写到四时山水景物的变化“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当代的烙画作品,也不乏含有强烈感受美的艺术作品,只是烙画作品大部分不留艺术家的名字,只有作品的名字,如《富贵吉祥》、《国色天香》、《竹报平安》等,一些作品是临摹品或者根据文学故事创作的,如《清明上河图》、《红楼十二钗》、《大观园图卷》、《万里长城》、《山河万里图》等。烙画的题材都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名字通俗易懂。所以,烙画艺术与中国画艺术是一脉相承的。

    从施艺的工具、材料看,烙画艺术是中国画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是毛笔、墨、宣纸或丝绢,以及国画颜料。国画家要掌握各种工具、材料的特性,用笔蘸墨在宣纸或丝绢上勾、划、点、染、皴、擦等用笔,同时控制墨的浓淡、轻重、缓急的变化,作品或者施色或者不施色。烙画的工具、材料则是烙笔(或铁扦、火笔)、竹木、宣纸或丝绢等,有的还用到国画颜料。

    烙画艺术家也要掌握各种工具、材料的特性,利用控温技巧,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勾划烘烫而成。将二者进行比较,我们发现,烙画用烙笔替换了中国画的毛笔,将施艺的材料由宣纸、丝绢扩大到竹、木、葫芦、贝壳等材质上。因为有烙笔这一特殊的工具,使施艺的材料更为广泛。所以,烙画艺术又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画。

    其次,南阳烙画艺术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

    解放初期南阳烙画是以烙花筷子为主发展起来的,筷子是人们吃饭必备的工具。木烙花筷子选用冬青药木,质地优良,工艺精湛,性寒凉、色洁白,用香油浸泡后,呈象牙黄色、气味清香,有助于养生。在方头筷面上,工匠们用手工烙绘出的画面,典雅精美,可供欣赏,所以又成为收藏者的所爱。

    当代烙画发展到丝绢、宣纸上,形成类似于国画的艺术品。题材都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因为火笔这一工具的介入,使画面增添了古朴典雅的气度。所以,南阳烙画艺术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

    诚如我今天要说的这个很励志的事,她同样专注一件事,一做将近20年,这的确了不起。她从下岗职工到烙画艺术家,她用她的努力告诉我们追逐的意义和对现实的不妥协。

    这个人就是杨金婷,1999年的冬天,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捡到一块三合板。就是这样一块木板,让她从此与烙画结下了不解之缘。是谁说,三十而立过后就无法自主创业,尤其是在那个90年代。但早过了而立之年的杨老师,立志在烙画上走出一条路来。

    然而,事实证明。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做不到了。杨金婷老师今天的成功绝非偶然,但也是必然。

    其实我们都知道,掌握一门新技能都需要不断的付出才能了解的更多更深,烙画也不例外。为掌握各种烙画技能,杨金婷老师把全部心血和精力用在烙画创作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已经不记得有多少个日日夜夜起早贪黑地刻苦学习、勤奋探索。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付出就有收获,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就这样,凭着对烙画的执着与热爱,2002年,杨金婷老师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批烙画,并应邀在第二十届洛阳牡丹花会上展出。这些烙画栩栩如生、风格独特,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和喜爱。

    到了2004年,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摸索,已经娴熟掌握各种烙画技巧的她,在自己创作的路上,创作出的烙画作品越发精致,细腻。在众多旅游景区和艺术大赛上屡获大奖,备受瞩目的同时,也受到艺术品收藏行业的重视,销量不断攀升,日益增长。

    2005年,当嵩县国家森林公园白云山荣膺“中国最美的地方”的称号,家乡优美的景致,为杨老师的烙画创作找到了灵感,她先后创作出《日破云涛万里红》《天池风光》《张良隐居》等一大批反映嵩县秀美风光的烙画精品,这些烙画精准,细致表现出了家乡的美景,受到专家学者称赞,被称为嵩县烙画艺术家。

    在杨金婷老师的家里,两间卧室都是她用于创作的地方。墙上挂的全是她的作品,每一幅都出神入化,极具传神。那些获奖证书、奖杯、字画以及笔墨纸砚都诠释着艺术家的浓郁氛围与气息。

    看着她拿起火烧热烙铁创作的瞬间,发自内心的敬佩,每一幅作品背后都凝结着巨大的付出和心血,实属不易。如今的杨金婷老师已经是几家艺术培训学校的校长,我们也希望并祝愿她在今后多多培养出像自己一样的烙画艺术家,为烙画这门民间艺术添砖加瓦。

    烙画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烙画这一民间艺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民间烙画也在不断发展,也不断涌现出烙画艺术家。很多的古镇偶尔也能看着烙画的身影。

    烙画在古代被称为“火笔画”、“烫画”等,是中国古代一种珍贵的民间艺术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就是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

    史料记载,烙画最早出现在西汉,后来经过一系列战乱致使这样的民间艺术失传,清光绪年间得意复兴,逐渐形成了以河南、河北等地为代表的几大派系。

    新中国成立后,烙画成为民间艺术的代表,受到国家的重视,发展迅速。近些年来,在众多烙画大师的共同努力下,烙画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重新走上了正轨。

    目前洛阳烙画成就最高的工艺大师就是嵩县杨金婷老师,她的作品广受好评,已经成为了洛阳城的一张名片。

    烙画,有点像版画,又比版画细腻传神;又有点像国画,又比国画淡雅古朴。它既有国画工笔般笔笔到位的精细,又有西画所具有的层次和观感。

    当今烙画题材从传统的山水、楼阁、人物和花鸟等拓展到现实生活中的场景等等,极大地丰富了内容,这无疑为创造具有民族风格的现代烙画家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就像杨金婷老师的作品,每一幅都是那么动人,栩栩如生。看着那些贴近生活的画面,不由自主的陷入了沉思,瞬间被带入了画面中的场景。

    民间烙画作为一门民间艺术,其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特点。烙画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交流传达和文脉传承,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如何才能够更好的、更全面的去传承和保护?

    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今天,烙画也可作为旅游的一个产品,其能很好的反映出当地的人文风情的气息。随着旅行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希望能够把看到的景点、体验到的地方风情“带回家”。

    因此,烙画即可以宣传当地旅游业又能给游客带来旅途的纪念。

    杨金婷老师的艺术创作上,大胆巧妙地把现代绘画技巧溶入烙画之中,作品风格独特,高贵典雅,烙制的山水、鸟兽、人物、动物、花卉等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我在想,随着时间慢慢的推移,再过些年,这样的烙画艺术文化会不会消失?

    也许,不光是我,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去宣传和保护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的东西,让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在杨老师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她对烙画艺术的这种挚爱,这种不气馁,不放弃的精神也成就了她的艺术人生。从一名下岗职工成为一位烙画艺术家,杨金婷老师的经历给我们所有年轻人树立了榜样!

    从而告诉我们只要坚持,没有什么不可能。

    如果你喜欢旅游,那不妨在这个夏天走进嵩县,走进凉爽伏牛山去避暑,看日出,观云海,赏美景,读历史。然,这里不仅仅有绝美的自然风光、浓厚的人文历史,淳朴的民俗风情,以及中原的美食特色等等。当然,还有烙画艺术。

    你可以带着家人、亲朋好友、以及孩子来一场游学之旅,在嵩县白云山、木札岭避暑的同时,可以体验一番烙画艺术的魅力与熏陶,如有幸将会得到杨金婷老师的亲自指导。

    烙画艺术不仅能够锻炼和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烙画艺术十分考验画画者的耐心和画技,从烙画中不仅学会了画画的技巧,更学会了仔细和专注。通过烙画的实践制作过程,增加孩子对烙画学习的乐趣、民间传统艺术的热情。

    那么,不要犹豫,游学之爽尽在凉爽伏牛山。这个暑期,约起来.......

    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即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

    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使其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南阳,古称宛,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远在五千多年前,先民们已在此创造了远古文明。此后成为夏人之腹地,商之南土,周之申吕之国。春秋设宛邑,宛已成冶铁中心、全国五大都会?之一。秦置南阳郡。

    因汉光武帝刘秀发迹于南阳,成为洛阳陪都,史有“南都”“帝乡”之誉。历史上,南阳历为郡府(县)治所,“南据荆襄,北屏汝洛”,“商遍天下,富冠海内”。从而为烙画艺术的产生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

    烙画,亦称烙花、烫花、火笔画、“火针刺绣”,它是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不施任何颜料以烙为主套彩为辅的表现手法,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勾画烘烫作画,巧妙自然地把绘画艺术的各种表现技术与烙画艺术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烙画相传起源于秦朝,但并无可考证据和史料。据民间传说记载,始见于西汉末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说那时南阳城里有一姓李名文的烙花工匠,是远近闻名的烙花高手,无论是尺子、筷子,还是手杖、扇坠,经他一烙烫,各式各样的人物、花鸟、山水、走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精美绝伦,巧夺天工,人称烙花王。

    他为人忠厚,心地善良,在城内开了个门面,方圆百里人皆知之,知名度颇高。传说当年“王莽撵刘秀”(南阳民间传说),李文曾救过刘秀并送一只烙花葫芦给他作盘缠,刘秀不盛感激,此后历经千辛万苦,也不曾将那只烙花葫芦卖掉。公元25年刘秀称帝后,仍不忘烙花王的救命之恩,查访到他后即宣进京,赐银千俩,加封“烙画王”,并把?南阳烙花列为贡品,供宫廷御用。

    从此,南阳烙花便蓬勃发展,名扬四海。“烙花王”的故事也流传至今。关于南阳烙花起源的故事民间传说很多,此处只举其一。

    据志书记载,清光绪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擅长绘画的南阳人赵星三在一次吸食鸦片时,烟瘾过后,顿生画兴,以烧红的烟扦代笔在烟杆上信手烙烫作画,得一小品,喜出望外,继而又在其它木玩上施艺,均获成功,随潜心研究,久而久之,就逐磨出一整套烙画工艺。

    他的烙画作品也逐渐成为达官贵族之间礼尚往来馈赠之佳品,以至作为南阳的贡品进入清宫,一些烙画上品颇受皇亲国戚的青睐。以后赵星三又收了四个徒弟,大徒弟李番之能写会画,精通各种花色,技艺娴熟,专攻人物;二徒弟邱义亭擅长博古;三徒弟杨殿奎专攻花鸟;四徒弟张西凡则独领山水之风骚。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烙画已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手工行业,烙画品也成为南阳颇有名气的民间艺术品而享誉国内。当时,南阳城内已有专卖烙画的店铺六、七家,其中方玉堂的“福聚恒”筷子铺最为有名,赵星三的四个徒弟成了“福聚恒”的顶梁柱。

    “福聚恒”生意兴隆,日进斗金,产品远近闻名,远销北京、西安、天津、开封等地。到四十年代初,单“福聚恒”一家,店员艺人已发展到三十多人,初具规模。

    除南阳外,河南、广东、浙江、江苏和安徽等地的烙画艺术也都十分活跃,可以说是高手辈出。清代,云南武定县烙画名匠武恬,能在长不盈尺的筷子上烙画唐代着名画家阎立本的《瀛州古八学士图》,其人物“须、眉、衣褶、剑、履,细若丝粟,而一一生动,巧夺天工。

    广东新会画师陈晚于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创制火画扇用铁针在扇面上烙画,其中的精品,受到富豪大亨及达官贵人追捧。陈晚传徒给仲衡,此后一直在赵氏家族内传承。

    如民国初年在世的赵兆铭,能在葵扇上,烙画《竹林七贤》、《东山报喜》等人物和背景复杂的画面。赵的弟弟赵晃,在1960年去世,从事烙画达五十年。赵兆铭的儿子赵元,在广东省新会县也家喻户晓,至今其第五代传人仍在从事火画扇制作。

    江苏的苏杭和南京也出现过不少烙画名家,如张友琴、刘锦堂、钱怀瑾、潘三四等。刘锦堂技艺精湛,以扇骨和梳篦为主,擅烫花鸟和仕女;钱怀瑾长于书画,作品以扇骨和笔筒为主,不用打稿,其烙线工细如发丝,擅烙高士人物。钱怀瑾的学生李环卿,也擅烙人物高士图样。改革开放初以烙画闻名的苏州烙画名家龚福琪,就是刘锦堂的学生。

    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和发展工作,将分散流落于南阳各地的烙花艺人组织起来,先后成立了互助组,合作社。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烙花艺人不断继承发扬前人的优秀传统,推陈出新,改进工艺和工具,从而把烙画艺术推上了更加广阔的发展道路。

    早期的烙画作品,多数是采用中国画和民间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后经历代艺人的不断探索实践,在吸收西洋画表现手法上进行大胆尝试,收到了理想效果。制作烙画的姿势、工具、材料、技法和烙画内容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以前烙画艺人是一种吸大烟的姿势,侧卧床上利用烟灯加热进行烙烫加工,此种方式称为“卧烙”,此法只能烙制一些小件工艺品,且不易掌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烙画艺术的发展。到四十年代,烙笔有笔架支撑,就形成了“坐烙”技法,它具有灵活多变,简单易学等优点。为研究和发展烙画艺术,开辟了新天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