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旗袍(1)-《大时代的梦》
第(2/3)页
当经历了姿肆尘世的喧嚣,绚烂之极的嫣然,复归平淡的田园,是否还能依稀记忆起那把宛若如花的精致。
如果中国风的主流是立领,可能还有交领,那么到了夏天脖子该有多热啊!于是,隆重推出“废领”这个鲜为人知的民国时尚。“废领”,顾名思义就是没有领子,讲究体面的民国人怎么会有一股潮流是废除领子呢?请看本期的时尚小故事
对于民国服饰的印象,很多人一定会提“立领”这个元素。
关于立领的故事之前在《立领:与女人有关的四百年服饰历史》里已经写过了。立领起源于明代,是自我发展,还是受到外来文化影响,众说纷纭。早几年还有写“皇汉”试图论证立领来自于蒙元,以证明立领是有蛮夷血统的,将其排除在汉人服饰体系以外。
不容否定的却是,立领对于后世的影响极大,大到几乎是中式服装中最为突出的元素。
民国服饰上立领的流行,得益于清末时立领从汉人女子的脖子上漫延到了旗人与男子,从而成为了更为普遍性的服饰元素。立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高高低低,方方圆圆,总在变化。所以网上流传的那些所谓明代和清代民国立领的对比图,显然是忽略了这些流行上的变化。
比如晚清的一段时间,女子服饰宽大,但是立领十分低矮。在老照片里看着,女人像偷穿了什么盔甲,却又把脖子暴露出来,低矮得近似于无。
又如民国初年,领子由变得极高,一直可以和鼻尖齐平,包裹住了半张脸。但当时的衣服又十分瘦削,加上当时时髦的发型,整个人头重脚轻,充满了奇特的冲突感。
如今将立领视作中国风的商家,总是难以将立领与大襟做得尽善尽美,主要也是这担负一件衣服门面的工艺,实在是有些难度。我很喜欢看商家做立领,我常开玩笑说,古风衣服的难度就是缝合床上四件套。
但是有立领和大襟就不一样了,这难度是妥妥的。所以经常可以看到大量车祸现场,领子垮了豁了,大襟歪了漏了,扣子扭了堵了。总之只有我们想不到,没有商家做不到的灾难场面。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现代人其实不怎么会穿立领了,觉得不舒服,被束缚。也就无怪乎,商家制作那么多迎合买家不想要立领的所谓翻领如此热卖了。从“明制汉服”到“民国风”皆是如此。
铺垫了这么多,就要隆重推出没有领子的民国服饰了。
从民国袄裙到民国旗袍都有无领款式,当时偏多称为“废领”。
这个称呼似对“领子”颇多怨怼的样子,事实上在民国许多记载里,人们的确对领子有一些上纲上线的看法,将之与身体的自主权、健康权以及社会风气联系起来。
毕竟民国最不缺的就是对这个国家和这个国家的人民该何去何从的思考,服饰的短长、中西、有无都十分值得拿来讨论,它的讨论结果似乎又是最容易显现在世人面前。
一般女子,确实觉悟了不少,她们知道衣服加领,有妨碍颈的运动,高领更为不行,所以那时她们的思想很积极,不论高低领,一概取消,很慷慨地提倡穿没领衣服了。那时女学生们得到这个消息,就立刻赶着把她们的衣领除去,而且还在报纸上刊物上发表很多废领运动的文章,鼓吹得风云皆变。
“废领”有多重样式,比如直接去掉立领部分,只留一个圆形领圈的,也有做成方领等变化样式的。
但是需要留意一点,“废领”乃是根据其无领的特点进行了再设计,而非直接去掉领子的做法。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废领”领圈往往大于立领本身的领座。
而且,“废领”尽管多见于1920年代,但是1930年代依然可以看到一些实证,可见这种风气始终存在。而20年代多见,也是因为当时服饰更为多变,领型设计也更灵活,很多人也会将一些非立领设计的其他领型也算入“废领”之列。
尽管去掉“立领”就像拆掉了门口的墙一样,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却同时也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所以“废领”尽管实证不少,却始终未成气候。
旗袍的发展,从清末到今天,已经走过了百年历史。在这一百年中,发生了很多的演变和变迁。
旗袍属于袍服类中的一种,它是从春秋战国时期(2700年前)的深衣发展下来的。所谓深衣就是中国古代人穿的上衣下裳合为一体的衣服。
到了清朝,袍服成为了主要服装。特别是满族妇女穿的袍子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装饰也极其烦琐。旗装是宽大不露肌肤的,它是满族的传统衣饰。因为满族人又叫旗人,所以就有旗袍之称。旗袍在盛京诞生并制度化,并成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之一。渐次积累而成的旗袍文化是盛京城市文化的特色。
满族旗袍作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衣饰之一,高雅华丽,也是最能展现东方女性美的一种“礼服”。
在民国初年,妇女服装一般仍保持着上衣下裙的形制,和清代服装相似。
20年代是海派旗袍逐渐形成的时期。旗袍开始普及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
1929年,中华民国政府曾把旗袍(还有中装)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当时女子礼服有两款:一款是蓝上衣加黑裙,另一款就是旗袍。学堂中女学生多着偏大襟上衣底襟圆摆、齐肘中袖短衫,下着绸裙。
3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海派旗袍无论是裁剪还是设计都更加西方化,采用了胸省和腰省,旗袍变长而紧身且高开衩,更加符合东方女性精致玲珑,开放活泼的理想形象。
40年代,抗日战争的开始,打乱了30年代人们对服饰的追求。旗袍向经济,便于活动等实用的功能考虑,长度缩短至小腿中部,高时到膝盖处,夏季倾向于取消袖子,领子减低。简便、朴素、适体从而成为40年代旗袍的独特风格。
建国后,旗袍进入了它的冰冻期。但是,旗袍在海外依然受到青睐,许多从国内去国外的上流人物和名媛都把旗袍作为自己最喜爱的服装,许多华人都会穿着最具民族代表性的旗袍参加许多重要的节日。
旗袍以影视作品、时装表演、选美的形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旗袍的基本特征和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款式、细节推陈出新,日益精美。
民国及今,旗袍文化有了新活力。除旗袍仍是女人专属以外,款式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在沈阳很多家庭都有旗袍裁剪、制作的高手。那细密平整的针脚几乎看不到。那新颖独到的盘扣、精致的滚边、得体的啃脚,舒服得体令人啧啧称赞。
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我国女性外交人员礼服。
1990年,北京亚运会起,历次在大陆内地举行的奥运会以及国际会议、博览会都选择旗袍作为大会礼仪服装;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旗袍已代表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符号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旗袍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旗袍即是从清代旗女的袍服直接发展而来,有的则认为中国妇女所穿的袍,远溯周、秦、汉、唐、宋、明时代,这里不作讨论。
旗袍的衣襟分为:圆襟、单襟、双襟、直襟、曲襟、方襟、琵琶襟、斜襟、中长襟、如意襟、大圆襟和双圆襟。
旗袍的领型有:低领、凤仙领、元宝领、方领、V字领、圆领、水滴领和连立领。
元宝领?穿有元宝领的旗袍时需要挺直脖颈,抬高下巴才能显出仪态的端庄典雅,张曼玉在《花样年华》中的旗袍很多似乎是元宝领的变形或者上海领。
上海领源于伤害,是比较典型的领型,现在有许多旗袍仍采用上海领。
植物纹饰在旗袍图案中应用较为广泛,常见的植物纹饰有四君子(梅兰竹菊)、岁寒三友、喜上眉梢、万古长青、葡萄松鼠、瓜瓞绵绵(南瓜和蝴蝶)、团花、蔓草纹、莲纹等等。
动物纹样寓意深远,常见的象征意义有幸福、安康、吉祥、长寿和喜庆。不同的动物纹样与其他纹样组合寓意更丰富,比如松鼠与仙鹤组合,寓意“松鹤延年”、罄纹和鱼纹组合,寓意”喜庆有余”等。
山水纹饰的旗袍较为少见,是比较独特的纹样。
旗袍的纹饰多样,博古纹、宗教文、器物纹、人物纹和文字纹等都是常用的纹饰。人物纹通常以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为主体,宗教纹多以”如意云纹“、“八宝纹”等为表现图案。
在结构花式上,盘扣一般分为直扣、琵琶扣和花扣三种类型。
直扣也称为“一字扣”,是最简单的盘扣。
琵琶扣由中国结变化而来,应用广泛。
花扣纯装饰性的扣子,按结构可以划分为实心花扣和空心花扣
“绲”是针对服装边缘的一种处理方法。
按照缝制工艺划分,分为暗线绲边和明线绲边。按照颜色划分分为单色绲边、双色绲边和多色绲边。
旗袍的发展,从清末到今天,已经走过了百年历史。在这一百年中,发生了很多的演变和变迁。
旗袍属于袍服类中的一种,它是从春秋战国时期(2700年前)的深衣发展下来的。所谓深衣就是中国古代人穿的上衣下裳合为一体的衣服。
到了清朝,袍服成为了主要服装。特别是满族妇女穿的袍子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装饰也极其烦琐。旗装是宽大不露肌肤的,它是满族的传统衣饰。
因为满族人又叫旗人,所以就有旗袍之称。旗袍在盛京诞生并制度化,并成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之一。渐次积累而成的旗袍文化是盛京城市文化的特色。
满族旗袍作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衣饰之一,高雅华丽,也是最能展现东方女性美的一种“礼服”。
在民国初年,妇女服装一般仍保持着上衣下裙的形制,和清代服装相似。
20年代是海派旗袍逐渐形成的时期。旗袍开始普及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
1929年,中华民国政府曾把旗袍(还有中装)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当时女子礼服有两款:一款是蓝上衣加黑裙,另一款就是旗袍。学堂中女学生多着偏大襟上衣底襟圆摆、齐肘中袖短衫,下着绸裙。
3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海派旗袍无论是裁剪还是设计都更加西方化,采用了胸省和腰省,旗袍变长而紧身且高开衩,更加符合东方女性精致玲珑,开放活泼的理想形象。
40年代,抗日战争的开始,打乱了30年代人们对服饰的追求。旗袍向经济,便于活动等实用的功能考虑,长度缩短至小腿中部,高时到膝盖处,夏季倾向于取消袖子,领子减低。简便、朴素、适体从而成为40年代旗袍的独特风格。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