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东华共和国-《美洲之龙》
第(2/3)页
3师长李意,2万人,预计驻地瓜亚基尔(厄港口)
4师长赵石,2万人,预计驻基多(厄首都)
警卫1旅徐典,5000人驻大唐城
警卫2旅陈永碌,5000人驻大汉城
第2军军长刘永福,参谋长王勇,5万人,驻吕宋。
教导旅长李克,5000人,驻大唐城
空军旅王强,3000人,驻大汉城
新兵师陈竞,1.2万人
生产建设兵团李响,12万人分12个旅,分驻各地,也是地方守备旅。
海军独立师徐咏,2万人,驻地大汉城。
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还是一个气候名城,它的年温差是世界上基多是一座山中的都城,海拔高度有2800米,是世界上海拔高度名列第二的首都。
我们知道,海拔越高的地方一般说来都比较冷,这就是许多高山顶上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原因。然而,来基多旅游的游客虽然也见到了积雪压顶,见到了云遮雾缭,但并不觉得寒冷。
相反,一踏上基多的土地,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春天的气息。原来,基多城靠近赤道,距离赤道只有27千米,在地理位置上属于热带。有了热带的高温热浪,又有了山顶的冰天雪地,冷热调和就形成了基多这个热带城市独特的气候特征:一年四季温暖无比,仿佛是春的城市,让人们感觉不到有夏天、秋天、冬天的存在。
虽然基多是年温差最小的城市,但是它的日温差却较大,白天阳光明媚。曰照充足,晚上则吹起瑟瑟冷风。不仅如此,基多还有一个与英国伦敦有几分相似的气候特征,那就是天气变化莫测,让人难以捉摸。最大的表现就是,一刻钟之前还晴空万里,天色蔚蓝,一刻钟之后就变成了乌云密布,继而大雨瓢泼。这样快的天气变化让许多初来此地的人极为不适应。但是,久居此处的基多人早有了应对之策一无论天晴还是下雨,雨伞、雨衣必是随身携带之物。
由于基多有着四季如春的宜人气候,所以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都市。统治者们都十分喜欢基多,在历史上,基多是厄瓜多尔好几代王朝的都城。
远古时,基多是印第安基图族宗族中心,到了15世纪时,伟大的印加帝国将基多纳入了它的版图,在这一时期,基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成为了印加帝国重要的经济和宗教中心。
基多老城毁灭于16世纪早期,那时,西班牙殖民者打到了基多,守城的印加帝国将军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态度,将这座老城毁坏了^现在人们见到的基多是在古城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至今城中仍保留着87座教堂,它们是基多悠久历史的见证。
基多地势高峻,所以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是理想的避暑胜地,深受世界旅游爱好者的欢迎。基多市分为新城、旧城两部分,西南部是旧城区,许多地方保留了印第安人和西班牙人的建筑风格。
1978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新城座落在基多的北部,一片繁华景象,城区东西两侧的皮钦查火山非常具有名气,海拔4790米,峰顶长年积雪。基多共有大小教堂和修道院87座,著名的有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孔帕尼亚耶稣大教堂等。圣弗朗西斯科教堂被视为巴罗克式建筑风格的杰作,是西班牙--美洲宗教建筑的典范之一。
由于基多的地理位置优越,1735年,法国的科学家在这里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地球体的研究和测量,证实了牛顿关于地球偏平线的计算方法,并于1744年在这里建造了第一座赤道纪念碑。
1978年,基多被联合国宣布为世界文化遗产,基多政府也于当年决定在基多城北24公里、海拔2400米高山上的赤道0°所在地再修建一座赤道纪念碑。
这座赤道纪念碑高30米,碑身为方柱形花岗石,四周镌刻着曾到此进行科学考察的科学家的名字。碑顶部拱托着一个直径为4.5米的用青铜铸成的地球模型。地球模型上划有一条象征着赤道的白线,顺着碑体、碑座一直延伸到广场。在纪念碑前方,有一条石砌的长长的通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