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文物商店安排了一辆小货车,还特意派了个有经验的老师傅随车护送。 货车一路慢悠悠地开着,天黑透了才到了汶中家属区。 师傅是个头发花白的老把式,干活格外利索。他帮着杨一木把那些古董一件件搬进堂屋,又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一遍。 活干完了,老头拍拍手上的灰就要走,杨一木哪能答应,硬是拉着不让走,转头就让林秋张罗晚饭。 老头没接杨一木递来的香烟,自顾自点上了自己的手卷烟,在屋子里转了圈,瞅着杨一木欲言又止。 杨一木将他拉到一边,往他裤兜里塞了两张十元大钞,笑着问,“师傅贵姓?” “免贵姓杨。”老头点点头,吧唧了一口,“我看了看你的房子,不适合收藏古董呀?” “哟,咱一家姓呀,怎么了杨伯,我横竖是不懂,你有话直说?”杨一木不耻下问,古董这玩意他不清楚,人家既然说了,肯定也是行家,现在无条件地帮助自己,自然要多学习一些才行。 “小伙子,我看你做事挺敞亮,我就直说了,你这房子不适合收藏呀,一来你这儿不通风,又靠着河,湿气太重;二来地方太小,磕着碰着都是钱;最重要的是……”杨老头朝院外努努嘴,“刚才卸货时,我可看见好几双眼睛往这边瞅呢,你这太招摇了,赶紧换地方吧。” 杨老头吧唧着手卷烟,一点点地解释着。 他也是明白人,杨一木骑的摩托车就不是一般人用得起的,应该不差钱。 这话说到了杨一木心坎上,路上就在琢磨这事儿了,只是自己大部分房产在南京,太远又没人看护,安州除了大武城巷那套,就剩这个小院了。 饭桌上,杨一木给杨老头满上酒,装作不经意地问,“杨伯,你可知道哪儿有合适的房子” 杨老头抿了口酒,夹了块林秋做的糖醋排骨,眯着眼说,“巧了,我有一个熟人,以前有些家底,因为这个,年轻时遭过罪,独身,他有一个侄儿在马来西亚,去年联系上了,他就准备去马来西亚安享晚年。他房子是前两年发还回来的,虽然破了些,可面积够大,结构也不错,早些年多少人眼红,你去找他谈谈看。不过我和他有点搭不上话,价格上我就帮不上忙了。” “那感情好,具体在什么位置?”杨一木欣然应允。 “就在史巷那边,离你这儿不远。”杨老头答道。 史巷曾是安州古城的商业中心。晚清至民国年间,这里汇聚了银行、典当、木材等行业的大户人家,堪称当时安州最繁华的富人区。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