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会试第一场】-《梦回大明春》
            
            
            
                
    第(3/3)页
    当然不可能是字面意思,这里边另有深意。
    它跟伦理纲常有关,乐有五音,宫商角徵羽,分别代表君臣民事物。
    审乐,即观察天下社会之情况,从而找出治政当中的各种问题。某音不对,代指某个阶层有问题,比如宫音微弱、商音杂乱,意味着君臣关系不稳,而且隐隐带有兵戈之象。
    盛世之音乐,中正和谐;乱世之音乐,怨怒乖戾;亡国之音乐,困顿哀伤。
    礼和乐有教化之功,只要能使礼得其节、乐得其音,就能让国家社稷正常运转。
    这道题讨论的不是音乐,而是天下之治。
    题眼在《礼记》的另一句:“惟君子为能知乐。”
    只有君子,也即士子、读书人,能够听懂音乐的内涵,能够通过倾听世间之乐,来审查、纠正政治得失。
    想明白这些,那就很好破题了,王渊提笔写道:“君子观乐之深意,而为治之理得矣。”
    为什么说《礼记》难考?
    这道题便能体现一二。
    《礼记大全》里这一段,朱熹是没有批注的。编撰者引用邵雍的批注来阐述伦理纲常,引用方逢辰的批注来阐述五音之别,关于治政的内容则只字不提。士子们需要结合上下文,自行去揣摩理解,非得有个好老师不可。
    而科举的时候,最好还要把邵雍和方逢辰的批注,随便摘下些关键词,用在八股文里做举例论证。这样才能在考生当中脱颖而出,展现自己学问渊博又不脱离考试大纲——《礼记大全》的批注太杂了,而且多得让人头皮发麻,这种批注引用纯粹折腾人。
    所以,治《礼记》的士子越来越少,而《春秋大全》比《礼记大全》还恶心!		
      
    第(3/3)页